English

抢先教育有悖儿童成长规律

1998-04-24 来源:光明日报 新华社记者 姬云程 我有话说

2岁识千字,3岁练书法,4岁弹钢琴,5岁学完小学一年级的课程……上述被许多孩子家长引为自豪的种种现象,却令一些教育专家深感忧虑。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吴万森认为,这种不顾儿童的生理、心理特点一味抢前赶早的做法,实际是一种“抢先教育”,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。

根据吴教授的分析,所谓的“抢先教育”可以分为两类,一类是让孩子学那些他们没有兴趣的东西,另一类是让孩子学他们难以理解的东西。有的家长不管孩子有没有音乐天赋,整天逼着他们学钢琴、小提琴、电子琴等;有的家长在孩子刚会说话时,就开始教他们认汉字、学拼音、学算数;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提前进小学,挖空心思改户口、托关系,为此不惜跑断腿、花重金;还有部分家长为实施“抢先教育”,甚至采取恐吓、打骂等粗暴手段,使孩子早早地失去了快乐的童年。

有关专家指出,目前“抢先教育”现象相当普遍,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。其一是,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,虽然希望借早期教育让自己的独生子女早日成才,却又不知如何科学施教,片面地把早期教育理解为越早越好;其二,社会上一些单位和个人,利用家长的这种心理,举办以学龄前儿童为招生对象的各种学习班、培训班和学前班等,以达到盈利的目的;其三是,一些书刊杂志和新闻媒体,连篇累牍地宣传各种“天才教育”、“神童教育”的错误观点,形成舆论上的误导。凡此种种,促成了孩子家长在早期教育上的攀比现象,致使“抢先教育”愈演愈烈。

吴万森满怀忧虑地说:“‘抢先教育’违背了儿童成长的客观规律,这种拔苗助长的办法结果必将造成对孩子身体和心灵的双重伤害。”他举例说,有的孩子三、四岁就开始练书法、学钢琴,一坐就是几个小时,导致脊柱变形、视力下降;有的孩子在强大的学习压力下心理长期紧张,造成心理疾病;有的孩子由于提前学习了小学课程,入学后虽然短期内有一定优势,但对学习的兴趣减退,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注意力难以集中,失去优势后自信心、自尊心又受到挫伤,形成恶性循环。

学龄前时期是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,塑造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是这一阶段的首要任务。早期教育对儿童的智力开发固然重要,但必须适度,不能超过孩子的承受能力。吴万森特别强调:让孩子在丰富多彩、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学习知识、增长智力,同时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,发现并发展他们的特长,才是科学的早期教育之道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